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学动态 -> 正文

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暑假社会实践系列活动报道--关于现代传媒下巴蜀文学与文化的传播调查研究

发布日期:2017-09-02  来源:   点击量:

本网讯: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弘扬。当下是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时代,文化的重要特点在其社会共享性。8月28日,为更加深入探究现代传媒下文学与文化传播情况,我院领导积极组织学生,合理安排路线,在校团委的倾力支持下,开展了此次暑期集体实践活动。参与此次活动的院领导及老师有:我院党总支负责人凌小凤、行政负责人谭文旗教授、党纪检委员张晓英博士、熊刚副教授、董常保教授、贺诗泽副教授、张艳副教授、团总支书记梅伟。他们同我院来自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专业、文秘专业的15名学生一道踏上这意义非凡的探索之旅。

拜谒圣哲先贤,感悟巴蜀文化;欣赏名园景色,凝思故居神态。28日上午9点,实践小组在成都理想国青年旅社集结完毕,便立即前往首站——杜甫草堂。夏蝉聒噪,草堂春深,幽静清凉,不愧文化圣地。众人在讲解员的清晰讲解下,缅怀诗人曲折苦难的一生。行至一石碑,只见“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冯至)刻其上,草堂和诗人一样留在了人们心中。其中诗史堂取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正如堂内挂的”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撰写)般精妙。立于大廨,品味清代学者顾复初名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一个落魄学者在这里触景生情。水槛、柴门不复当时简朴;诗碑、创馆依旧诗香漫茶。

期间,谭文旗提到,我们一行人应明确目的,文学与传媒是我们所在专业的研究方向,要去切身感受现代传媒下巴蜀文化的传播渠道及广泛影响。例如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手机功能日新月异,使得人人都成为自媒体,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互联网时代,推广无处不在。有同学提到,手机扫描二维码,可以自助听到景点讲解,可谓绘声绘色,令人心中一悦。是日下午,来到烟雾袅袅的青羊宫,它始建于周,由记载“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入蜀”而得名,原名“青羊肆”。漫步于道观中,张晓英提议听三清殿道士诵经做功课,体味其“道法自然”之韵味。随后,我们于比邻的文化公园中规避烈日,感受清凉。

29日上午,我们先后去到成都博物馆、李劼人故居“菱窠”。成都,于漫长文明发展中铸就的独特文人气质与精神面貌,感染每一个走进他的人。茶馆情景,川剧声调等描摹生动逼真,全方位数字化的操作图文并茂,新媒体以穿越时空之力,让我们与千年文化蓦然相遇,目光交汇中,便被深深吸引。而李劼人是熟悉成都的,他的文字则是陈列老成都风情民俗的博物馆。故居负责人特意为我们做了讲解,并对李劼人的文品、人品感慨不已,同时慷慨赠与我院李劼人先生《死水微澜》《大波》(上下)《暴风雨前》等相关著作共计八部,并表示,希望能够在文化传播这一方面深入探讨。据悉,这八部书籍将放入我院图书阅览室,供师生品鉴。

下午,实践小组搭乘大巴专车到达位于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上世纪20年代以来,由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玉石器物,引起世人对古蜀文化的关注。不论是作为宗庙重器而造型怪异的青铜器,还是温润玉器坚韧石具,或者略显粗糙的古陶,都散发着神秘莫测的味道。带着探究的眸光,我们伫立着,倾听着,深情凝望着,从精美的铜器上感触到青铜时代的辉煌历史。

那些千古未解之谜会随时间流逝,给出怎样的答案?当跨越千年的古蜀文明遇见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方式,又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这一切的一切,都有待我们前去发掘。晚9点,抵达眉山,入目的城门金碧辉煌。次日上午,大家将拜访北宋大文豪东坡故居。

30日上午,于微风细雨中,我们走向三苏祠。

靠围墙的一颗千年古树仍蓊郁苍翠,与飞檐雕梁交相辉映。人们传说,乃苏老泉苏洵是也。而入门比高的兄弟树,便是苏轼和苏辙了。游览其间,古木扶疏,翠竹掩映,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是蜀中久富盛名的人文景观,与草堂诗文比较而呼应。对面的三苏纪念馆中,有独具三苏文化的旅游纪念品,如线装书、诗词字画、拓片、工艺品等, 贴近生活,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文化与产业结合,保存、传播、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了文化影响力,助推诗词传播。中午,领导及老师带领同学们品尝东坡美食,大块朵颐后,不禁长叹,妙啊。”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恰似一次紧凑而舒缓、疲惫而欢畅的”文化苦旅“。

是日下午,我们乘车前往乐山,参观了郭沫若纪念馆,了解了这位“背负绥山,面向沫水”科学严谨的文坛宗师郭沫若一生的事迹及文学创作等方面。

31日上午,众人从峨眉山山腰出发,兵分两路,一路乘索道上金顶,一路加入爬山队伍。时而陡急,时而平缓的石阶匍匐脚下,随山势蜿蜒向上,途中风景变幻万千,大家先后成功抵达金顶。金装普贤法相端坐眼前时,是震撼,是平静。岁月生花,流光璀璨。在大悲咒的梵音中,人们虔诚焚香,叩首参拜,庄重的法相给人希望,化解苦难,于不言不语中,普度众生。在信仰缺缺的时代,我们如何从宗教文化中觅寻闪亮的光辉?如何将此种文化通过当今传媒弘扬发展?

9月1日,大家安全返校。返程途中,谭主任代表参与此次活动的各位老师做总结性发言,他指出,此次实践是我院首次开展此种类型的调研活动,不同于往期的暑期实践,对我们的意义重大。他强调,类似活动将陆续在我院开展,参与此次活动的同学需分别上交一份专题论文,并在各位指导老师指导修改后,订册出版。此次活动丰富了我院学生的暑假生活,使我院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更加全方位的了解了巴蜀文化的现代传播方式,在调查研究的同时,也锻炼了我院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和社会经验。

学生记者:游芳慧 肖云峰

2017年 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