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弘扬。当下是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时代,文化的重要特点在其社会共享性。8月28日,为更加深入探究现代传媒下文学与文化传播情况,我院领导积极组织学生,合理安排路线,在校团委的倾力支持下,开展了此次暑期集体实践活动。参与此次活动的院领导及老师有:我院党总支负责人凌小凤书记、行政负责人谭文旗教授、党纪检委员张晓英博士、熊刚副教授、董常保副教授、贺诗泽副教授、张艳副教授、团总支书记梅伟。他们同我院来自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专业、文秘专业的15名学生一道踏上这意义非凡的探索之旅。

拜谒圣哲先贤,感悟巴蜀文化;欣赏名园景色,凝思故居神态。28日上午9点,实践小组在成都理想国青年旅社集结完毕,便立即前往首站——杜甫草堂。夏蝉聒噪,草堂春深,幽静清凉,不愧文化圣地。众人在讲解员的清晰讲解下,缅怀诗人曲折苦难的一生。
行至一石碑,只见“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冯至)刻其上,草堂和诗人一样留在了人们心中。

其中诗史堂取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正如堂内挂的”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撰写)般精妙。立于大廨,品味清代学者顾复初名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一个落魄学者在这里触景生情。水槛、柴门不复当时简朴;诗碑、创馆依旧诗香漫茶。
谭文旗提到,我们一行人应明确目的,文学与传媒是我们所在专业的研究方向,要去切身感受现代传媒下巴蜀文化的传播渠道及广泛影响。例如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手机功能日新月异,使得人人都成为自媒体,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互联网时代,推广无处不在,如同新时代诗歌进入“寻常百姓家”。有同学提到,手机扫描二维码,可以自助听到景点讲解,可谓绘声绘色,令人心中一悦。
学生记者:游芳慧 肖云峰
2017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