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为提高全校公选课程《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2022年10月21日上午,文学与传媒学院郑岁黎大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大学语文教研室在智慧教室E204组织开展了老教师公开示范课教研活动。本次示范课由学院大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负责人郑岁黎副教授主讲,主讲内容为作家余秋雨的散文《都江堰》。大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大学语文教研室成员、大学语文课程组成员、文学与传媒学院全体无课教师参加了此次教研活动。
郑岁黎老师首先通过组织学生分享“你所了解的都江堰”的方式导入本次课程,随后简介了作者余秋雨的基本情况和什么是“文化散文”,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着,郑岁黎老师采用边播放视频边讲解的方式使学生充分地了解了都江堰的修建过程、基本结构和重要影响。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父子组织修建,分为宝瓶口、分水鱼嘴和飞沙堰三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有效消除了水患并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都江堰与环境和谐结合,并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科学内涵,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 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随后,郑岁黎老师采用合作探究和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学习了余秋雨先生的《都江堰》,理清了文章内涵并明晰了文章的写作目的。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作者余秋雨先生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严肃思考。余秋雨先生赞美都江堰是为了赞美都江堰的设计者和主持者李冰,赞美李冰是为了弘扬他“冰清玉洁”的为官之道。
课堂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
郑岁黎老师主讲的本次示范课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启发性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气氛,高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得到了评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文;高璐
图:郑岁黎
编审:田敏